数字时代的学习意义与文化传承——泉州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寻找答案

泉州新闻网2022-05-17 14:07:0020

  "当AI具备编程能力,我们为何还要学习信息学?"4月23日世界读书日,在安溪县举行的泉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中,这个充满时代性的问题从求知若渴的学子口中抛出,直指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肖仰华教授。作为《大模型浪潮》作者,这位博导用"计算器与四则运算"的生动类比,为在场青少年揭示了智能时代的核心命题:"技术工具不能替代思维训练,正如计算器存在仍需掌握运算原理。"

11.png

  这场名为《拥抱未来:智能时代的个人学习与成长》的专题讲座,拉开了"海丝泉州行走的思政课"研学矩阵的序幕。16条主题线路将思政教育融入八闽大地,首秀活动即构建起三重认知维度:在肖教授的现代科技讲堂里,学生们触摸人工智能的边界;走进康熙朝名臣李光地故居,从《家训谕儿》手稿中感受"家国同构"的文化密码;探访宋元冶铁遗址时,青阳下草埔的炉渣遗存则成为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教科书。

  "真正的阅读不应困守书斋。"泉州市教育局负责人道出设计深意。当AI技术深度介入教育领域,该市创新打造"三维阅读空间":72处世遗点变身历史读本,26个名人故居化作道德文章,而肖仰华这样的学者则成为行走的注释手册。这种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基因的探索,正在构建"算法思维+人文素养"的新型育人模式。

  据悉,泉州将持续推进"书香校园"升级计划,通过AI辅助阅读系统实现古籍数字化、经典可视化。在"行见八闽"大思政实践框架下,每个研学基地都将配备智能导览终端,让李光地的家训能语音交互,使冶铁技艺可VR重现,让文化自信在古今对话中自然生长。这种浸润式教育生态,正培育着既能驾驭智能工具,又深植文化根脉的时代新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