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洛江区双阳街道的"再生艺术工坊"里,58岁的环卫工人黄美玉正将分类好的矿泉水瓶盖粘贴到画板上,这些五彩斑斓的瓶盖最终拼成一幅闽南古厝主题的装饰画。这是洛江区"垃圾重生计划"的日常场景,该计划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,已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23.7吨,创作出1.2万件环保文创作品。区城管局数据显示,通过"垃圾分类+艺术再造"模式,试点社区的可回收物分拣准确率从61%提升至89%,垃圾减量效果显著。

走进工坊二楼的展示区,废弃轮胎改造的休闲座椅、电路板拼接的时钟、易拉罐制成的簪花围头饰等作品琳琅满目。项目负责人陈志强介绍,他们联合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开发了12套标准化改造方案,比如将200个牛奶盒压缩成板材制作笔记本封面,用玻璃渣熔铸成仿玉石摆件。最受欢迎的是"古港记忆"系列,用渔网碎片和船木残料再现宋元时期泉州港风貌,单件作品最高拍卖价达5800元,收益全部反哺社区环保基金。
这种创新模式正在产生连锁反应。万安街道的幼儿园用蛋托制作教具,河市镇开设"垃圾艺术"研学路线,甚至吸引晋江鞋企订购废弃边角料改造成的企业文化装饰品。区文明办算了一笔账:按当前规模测算,每吨废弃物艺术化处理可比传统回收多创造3200元附加值。更难得的是培养了居民的环保习惯——63岁的蔡阿婆现在会特意保留月饼铁盒,"工坊老师说这个能做闽南红砖微景观"。
据悉,洛江区将把该模式写入《"无废城市"建设三年行动方案》,计划年内建成3个镇级分中心,开发"线上预约+上门收运"小程序。副区长林坤明在近期工作推进会上强调,要把握"世遗之城"文化优势,重点发展"海丝元素+再生材料"的特色文创产业,让环保理念通过艺术载体真正深入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