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崇武古城,斑驳的城墙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。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的军事防御遗址,近日迎来暑期旅游高峰。据惠安县文旅局统计,7月以来景区日均接待游客量达1.8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长32%,其中研学团队占比达25%,创历史新高。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,崇武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8%。
晨光中的古城墙泛着温润的光泽,瓮城内新落成的海防文化体验馆人头攒动。景区负责人介绍,今年重点打造的"数字海防"项目,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还原了明代水师操练场景,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"穿越"体验戚继光抗倭历史。在古城东南角的"崇武印象"展馆,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了惠安女传统服饰制作工艺,每日吸引超3000人次参观。来自厦门的大学生林同学表示:"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,比教科书更直观生动。"
文化传承方面,景区深挖闽南特色资源,每日定时举办"惠安女民俗表演""南派布袋戏"等非遗展示。在古城老街,新开设的海洋文化工坊推出"海柳雕刻""船模制作"等体验项目,周末预约量常常爆满。特别引入注意的是,景区联合本地渔村开发的"古早味海鲜套餐",选用当天捕捞的时令海产,日均销售突破2500份。为迎接中秋佳节,景区正在筹备"月照古城"主题活动,将首次运用光影技术演绎600年海防史。
文物保护与生态治理成效显著。通过实施"古城修复计划",已完成2.3公里城墙的数字化测绘和病害监测系统建设。在滨海栈道区域,生态环境监测显示珊瑚礁覆盖率提升15%,中华白海豚出现频次明显增加。景区文物保护专家表示,采用微创加固技术后,古城墙风化速率降低40%,相关经验获评全省文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。新建的智慧导览系统覆盖景区28处文物点,提供中英韩三语讲解服务。
面对持续增长的客流,景区优化了"潮汐式"分流方案,将核心区瞬时承载量控制在1.2万人以内。新增的3条公交专线和2个智能停车场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。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女士感叹:"既能触摸历史沧桑,又能享受现代服务,这种文旅体验很有层次感。"据悉,崇武古城正积极推进"海丝申遗"配套工程,计划通过三年打造集军事研学、民俗体验、滨海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