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火慢炖六十春秋熬出匠心 泉州牛肉羹在古法与新味间书写传奇

泉州新闻网2025-06-26 13:57:5330

  清晨四点的涂门街老巷,"国记牛肉羹"的第三代传人黄文国已经开始处理当天现宰的黄牛肉。他手持特制双刃刀,顺着肌肉纹理将牛后腿肉切成蝉翼般的薄片。"每片都要带三分肥膘,这样炖煮时才能出胶质。"老人说话时,灶台上的陶瓮正咕嘟作响,里面翻滚着用牛骨、当归和桂皮熬了整夜的高汤。墙上的老黄历显示今日宜"修灶",这让他想起父亲总说"火候如人品,要温润持久"。

1.png

  这道源自南宋的药膳,蕴含着闽南人"食补同源"的生活哲学。在泉州市中医药学会最新发布的检测报告中,传统牛肉羹使用的九味药材各具功效:永春老姜驱寒,德化红菇补血,安溪铁观音茶梗消食。72岁的中药师李金土每周都来送药材,他的帆布包里总装着杆小铜秤:"现在年轻人用电子秤,我还是信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准星。"在他泛黄的药方本里,还夹着1987年黄家祖父手写的配料比。

  传统美味正碰撞出新的火花。在领SHOW天地文创园,85后海归林嘉豪将牛肉羹制作变成开放式剧场。他的透明厨房里,智能炖锅能精确控制98℃恒温,全息投影展示着胶原蛋白转化过程。"有位日本美食博主连来七天,说要研究这碗'会唱歌的汤'。"他最新研发的速食包装采用宇航冻干技术,加入热水三分钟就能还原九成风味,包装上印着二维码,扫码可看老师傅的烹饪视频。

  华灯初上时,牛肉羹的香气漫过熙攘的夜市。台胞陈先生捧着粗瓷碗感叹:"这味道和我阿公在鹿港开的店一模一样。"文旅局数据显示,今年已有十三家牛肉羹店入选"非遗体验点",这道承载着中原移民记忆的美食,正随着蒸腾的热气,将古城的温暖传向更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