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鏊翻飞四十载铸就古港味道 泉州海蛎煎摊主用匠心守护海洋馈赠

泉州新闻网2025-06-26 13:56:0025

  清晨五点的蟳埔渔市,63岁的黄阿婆正在水泥台面上撬海蛎。她手中的牡蛎刀精准插入贝壳缝隙,手腕轻转间,饱满的蛎肉就滑入清水盆。"要选蚵壳边缘发青的,这种是吃海藻长大的,特别鲜甜。"老人身后,二十多个红色塑料盆里,不同大小的海蛎分类浸泡在盐水中,在晨曦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

1.png

  这道传承数百年的渔家小吃,藏着闽南人对时令的极致讲究。在"阿芬海蛎煎"的露天灶台前,店主陈国强坚持用三种规格的海蛎:大如硬币的做煎饼主体,中等的调地瓜粉浆,小如米粒的熬制蘸酱。"我爷爷那辈用渔船柴油炉,现在改电磁炉了,但铁鏊必须养出包浆。"他边说边将青蒜段撒入吱吱作响的鏊面,油花瞬间裹着海蛎跳起舞来。最新食检报告显示,这家老店使用的野生海蛎,锌含量比养殖品种高出三倍。

  传统美味正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生。在泉州师范学院旁的文创食坊,90后店主小林开发出"海蛎煎实验室",顾客可以自助搭配紫菜、芋头丝等十二种配料。他的透明厨房里,高速摄像机记录着淀粉糊化的微观过程,墙上的数据屏实时显示最佳食用温度。"有位法国留学生连续来拍了一周,说要破解'黄金脆边'的物理公式。"最近推出的真空包装版,采用低温锁鲜技术,让外地游子也能尝到家乡的浪花味道。

  夜幕下的美食街,海蛎煎的香气织就最生动的城市画卷。台商二代郑先生举着手机拍摄制作全过程:"阿嬷总说,听海蛎下鏊的声音,就像听闽南语老歌。"文旅部门统计显示,今年已有九家海蛎煎摊入选非遗体验点,这道承载着渔港记忆的小吃,正随着此起彼伏的铲刀声,把古城的海风送往更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