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百年海味凝作琥珀色 泉州土笋冻匠人守护浪花里的非遗密码

泉州新闻网2025-06-26 13:47:0539

  在泉州晋江入海口,72岁的陈阿婆每天凌晨三点就着月光赶海,她的塑料桶里很快积满扭动的星虫——这种学名"可口革囊星虫"的海洋生物,正是制作土笋冻的关键原料。"退潮后两小时内的沙虫最肥美,月亮圆的时候它们会自己往沙面上钻。"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灵活地翻检着,远处洛阳桥的剪影渐渐被晨光描出金边。

1.png

  作为闽南饮食活化石,土笋冻的制作技艺藏着惊人的时间魔法。在"阿潭土笋冻"第四代传人林永明的作坊里,清洗后的星虫需要经过三个小时的反复揉搓,直到体腔内的胶质全部渗出。"我祖父那辈用陶瓮熬煮,现在改用不锈钢锅,但火候还是得看老黄历。"他指着墙上发黄的潮汐表解释,春季大潮时的星虫胶质最丰沛,熬出的汤汁冷却后能形成完美的琥珀色冻体。

  这项源自明代的渔家智慧正面临传承困境。泉州非遗保护中心最新调查显示,掌握古法技艺的匠人平均年龄达61岁。90后海归张雅婷毅然接手家族老店,却引入-18℃急冻技术:"老顾客抱怨口感不如从前,其实是因为近海污染导致星虫胶质含量下降。"她在坚持传统配方基础上,开发出芥末、蒜蓉等八种蘸料组合,让这道"黑暗料理"变身年轻人追捧的网红美食。

  在蟳埔村的海鲜市场,摊主老丁的保温箱里整齐码放着土笋冻,每个冻体里都悬浮着完整的星虫。"外地人觉得可怕,我们看来却是大海的馈赠。"他的主顾里有戴着"簪花围"的蟳埔女,也有特意开车来的台商,"去年有个菲律宾华侨一次买了二十盒,说吃一口就想起奶奶摇着蒲扇的夏天"。

  随着闽南文化影响力提升,土笋冻正在突破地域界限。泉州文旅局今年推出的"非遗美食地图"中,这项曾让外地人望而却步的小吃,因其独特的海洋基因和匠人故事,成为最受关注的文化符号之一。当食客们用舌尖感受那冰凉滑嫩的触感时,咀嚼的不仅是星虫的鲜甜,更是一段凝固在胶质里的海洋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