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,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在泉州举办,集中呈现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创新实践成果。本次展览以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为核心理念,通过多维展示手段展现泉州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的保护成效。重点内容如下:

一、展览亮点
非遗项目集群亮相:展出泉州世界级非遗6项、国家级36项及省级128项,涵盖南音、木偶戏、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代表性项目,同步呈现德化瓷、惠安影雕等传统工艺的创新应用;
活态传承场景还原:搭建闽南古厝沉浸式体验区,通过“非遗+”模式再现婚俗、茶礼等民俗场景,结合数字化技术展示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成果;
区域联动成果集成:联合漳州、厦门及龙岩三地,呈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协同机制下的170项非遗保护案例,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培养体系、厦门漆线雕产业转化模式等。
二、支撑体系
政策保障:依托《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》及2021-2025年行动方案,建立非遗名录动态管理、传承人考评激励等制度,2024年获评“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示范市”;
资金投入:2023年全市投入专项保护资金超2000万元,支持建成非遗综合展示馆12个、传习所421个,实现县区全覆盖;
人才培养:构建“传承人+院校+基地”培育模式,2024年新增省级传承人23名,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率达100%。
三、文旅融合
品牌活动矩阵:联动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“非遗购物节”等IP,2025年一季度举办非遗市集46场、展演活动83场,带动文旅消费增长37%;
沉浸式体验升级:推出《偶遇世界·因为刺桐》大型演艺项目,融合梨园戏、高甲戏等非遗元素,单月观演人次突破5万;
数字化传播:开发“云游非遗”平台,上线非遗慕课132门,实现南音等传统艺术全球直播。
四、长效机制
动态保护网络:建立覆盖全市的非遗档案数据库,完成215项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与GIS定位;
两岸文化纽带:2024年举办闽台非遗交流活动28场,推动“送王船”等共同民俗项目联合申遗;
社会参与机制:通过《诚信计量承诺书》规范非遗市集运营,配置公平秤268台保障消费权益,形成“政府主导+行业自律+公众监督”模式。
当前泉州非遗传承已形成“活化利用—价值提升—业态创新”的良性循环,2025年一季度新增非遗相关市场主体214家,带动就业1.2万人次。下阶段将深化非遗IP产业化开发,推动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