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福建泉州南安市石井镇,郑成功纪念馆前游人如织。今年正值郑成功收复台湾380周年,这位从泉州走出的民族英雄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、民族英雄,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、收复台湾的壮举,至今仍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铭记。

郑成功,原名森,字明俨,号大木,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,七岁回到故乡泉州南安。其父郑芝龙是明末东南沿海重要海上势力首领,母亲田川氏为日本人。1645年,南明隆武帝赐姓朱,改名成功,从此人称"国姓爷"。1661年,郑成功率领2.5万将士、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,经过激烈战斗,于1662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,收复台湾。这一壮举不仅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,也为台湾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。
在郑成功的故乡泉州,一系列纪念活动正在展开。南安市对郑成功墓园进行了全面修缮,新建的郑成功文化广场成为市民缅怀英雄的重要场所。泉州市博物馆推出的"郑成功与海洋文化"特展,通过200余件文物、图片和文献,生动再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。特别展出的郑成功佩剑复制品、收复台湾作战图等珍贵展品,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当年的历史场景。
泉州市台联负责人表示,郑成功是联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。今年举办的"成功文化节"吸引了众多台湾同胞参与,其中来自台南的郑氏后裔组团前来谒祖。在学术研讨会上,两岸学者一致认为,郑成功开发台湾、建设台湾的功绩值得永远铭记。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明特别指出,郑成功在台期间推行屯田制、兴办教育等措施,对台湾早期开发产生深远影响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郑成功的海洋精神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。作为"海上丝绸之路"重要起点城市,泉州将郑成功文化纳入海丝文化建设体系。今年6月,中国航海博物馆与泉州合作启动了"郑成功航海文化研究"项目,重点研究其航海技术、海防思想等内容。项目负责人表示,郑成功的海洋意识对今天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。
在青少年教育方面,泉州市教育局将郑成功事迹编入地方教材,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。石井中心小学的"小小讲解员"项目,让学生们通过讲述英雄故事传承爱国精神。该校五年级学生郑小雨说:"每次讲解郑成功的故事,我都为家乡有这样一位英雄感到自豪。"
随着研究的深入,郑成功文化正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。南安市推出的"成功之路"文化旅游线路,将郑成功纪念馆、海上视师石等景点串联起来。当地文创企业开发的郑成功主题工艺品,也受到游客青睐。文史专家指出,传承郑成功精神,既要铭记历史,更要从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。
郑成功第12代孙郑志强告诉记者,家族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。"先祖的爱国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,这种精神应该代代相传。"他说。如今,遍布世界各地的郑氏后裔经常回到泉州寻根谒祖,郑成功文化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