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研究敦煌学的教授有哪些

泉州新闻网2025-09-13 14:44:5613

  在丝绸之路上沉睡千年的敦煌莫高窟,不仅承载着佛教艺术的瑰宝,更是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见证。这座文化宝库的解读与研究,离不开一代代学者的潜心耕耘,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重镇,其学术团队始终活跃在国际敦煌学前沿。

  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,向达、王重民等 pioneering 学者远赴英法查阅敦煌写卷,开创了北大与敦煌学的不解之缘。如今,北大的敦煌学研究已形成跨学科、多维度的研究体系,汇聚了一批在文献学、历史学、语言学、艺术史等领域卓有建树的教授。荣新江教授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学者,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。他长期致力于敦煌吐鲁番文献、中外关系史的研究,尤其精于通过敦煌写本还原中古社会的生活图景。其著作《归义军史研究》《敦煌学十八讲》等已成为领域内必读的经典,他通过对敦煌文献中公私文书的梳理,重建了唐宋时期敦煌地方政权的运作机制,为理解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变迁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
  在语言学与文献整理领域,朱玉麒教授贡献突出。他专注于敦煌西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,尤其擅长汉唐典籍在敦煌的传播与变异研究。通过对敦煌写本中《论语》《诗经》等残卷的比对,他揭示了抄写时代的知识阶层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,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。此外,他在北大主持的“西域文献与中外文明”研究项目,整合了多学科资源,推动了一批年轻学者投入敦煌西域写本的释读工作。

  敦煌艺术研究同样是北大学者的重点攻关方向。博雅特聘教授沈卫荣虽以藏学研究闻名,但其对敦煌密教文献与图像关系的阐释极具启发性。他通过比对敦煌汉藏文写本与石窟壁画,揭示了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的密教化进程,为理解多民族政权下的宗教交融提供了重要个案。而青年一代如史睿研究员,则专注于敦煌写本中的礼制图像与文书,利用数字人文方法构建写本关联数据库,实现了文献与艺术图像的跨媒介整合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北大敦煌学研究格外注重国际协作与新材料刊布。以荣新江为代表的学者长期与英国国家图书馆、法国国立图书馆等收藏机构合作,推动《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》等丛书的出版,使大量散藏海外的写本得以被学界利用。同时,北大数字人文中心开发的“敦煌文献库”整合了全球馆藏资源,实现了写本的数字溯源与智能检索,极大提升了研究效率。

  北大敦煌学团队的另一特色是其“问题导向”的跨学科方法。例如,历史学系的邓小南教授虽以宋史研究著称,但其对敦煌社邑文书的研究,从基层社会组织的角度揭示了唐宋间民间结社的运作模式,填补了正史记载的空白。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则从石窟寺考古角度出发,关注敦煌莫高窟的营建序列与地域文化互动,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考古学支撑。

  从季羡林先生开创的东方学研究传统,到如今中古史、语文学、艺术史与数字人文的多元融合,北大的敦煌学研究始终保持着学术脉络的延续与创新。这些学者不仅守护着千年敦煌的文化记忆,更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,让沉睡的文献与艺术开口说话,讲述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。正如一位博士生在敦煌学 seminar 上所言:“每一次写本残片的缀合,都是与古代抄经人跨越时空的握手。”而这种握手,正是北大敦煌学人传承学统、开拓新知的最佳隐喻。